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类也会因被狂犬咬伤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其特征性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患者会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随后患者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又名恐水症。
资料显示,狂犬病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夺走过数千万人的生命,人的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短到10天,长至2年或更长,一般为31天至60天,15%发生在3个月以后,视被咬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和咬伤程度,或感染病毒的剂量而异。狂犬病病死率几乎是100%,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但被狂犬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因此,大力普及狂犬病知识,使被咬伤者能早期接受疫苗注射非常重要。狂犬病遍布于全世界,中国仍时有发生。因野生动物中也存在本病,故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但若能管理好家犬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率。
狂犬病毒为单链RNA病毒,75x180nm大小,属于弹状病毒科,一端钝圆,一端扁平,形同子弹,外层为含脂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核心,对脂溶剂敏感。
狂犬病病毒有两种病毒株:一为能引起狂犬病的天然病毒株,毒力强,叫做自然病毒或街毒;一为经过兔脑多次传代的病毒株,叫做固定毒。固定毒对人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但仍保持很好的抗原性,注入人体后可刺激抗体生成,故可用以制备疫苗。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56℃/30分钟或100℃/2分钟条件下即可灭活,但在4℃和0℃以下可分别保持活力达数周和数年。一般消毒方法,如日晒、紫外线、甲醛以及季胺类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均能将其杀灭,故被狂犬咬伤的伤口可用新洁尔灭冲洗。狂犬病病毒可在鸡胚、鸭胚、乳鼠脑以及多种组织培养(如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等)中生长,故可用这种方法从病人或病兽体内分离病毒和制备疫苗。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数地区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约占90%),病猫、病狼次之。在犬、猫狂犬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区,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如西欧、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虫蝙蝠等。病人传染健康人的可能性很小,但其唾液中也含有少量病毒,故也应注意隔离。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于发病前数日即有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咬伤的伤口进入人体。也可通过皮肤损伤(抓伤、擦伤、冻裂等)和正常粘膜(口、鼻粘膜和眼结膜)而使人受染。病人和病兽的各组织和内脏中也含有病毒,故有可能通过屠宰动物或尸体解剖而感染本病。此外,被外表健康而唾液中带有病毒的狗咬伤亦可患病。
1885年7月6日,法国科学家巳斯德(Louis Pasteur)首次通过注射带病毒的骨髓提取物来引发免疫反应以治疗被患病动物咬过的病人,从此宣告疫苗的诞生。尽管会有不可避免的失败案例,巴斯德最初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了几十年。这些年来,血清学和纯化技术已大大提高,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保持了狂犬病治疗领域的领先和创新地位。今天,世界卫生组织WTO进一步确认了巴斯德研究所在狂犬病的科研领域内的权威性。Bio-Rad生产和销售的狂犬病试剂就是巴斯德所的研究成果,可为狂犬病检测和狂犬病抗原、抗体的分析提供参考。
对已接种疫苗的宠物的血清学监测。WTO专家认为抗体滴度大于或等于0.5IU/ml能够保护有感染风险的动物。事实证明具备该抗体滴度的动物对实验性感染或野生型狂犬病毒有抵抗力。监测用于实验动物疫苗的有效性可能存在的狂犬病诊断的确认。由于抗狂犬病抗体只能在初期出现临床病征后才能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检测的有效性还有一定限制。